清晖园:一座岭南名园的前世今生
2k字 •
5分钟
清晖园:一座岭南名园的前世今生
历史沿革
清晖园位于佛山顺德大良华盖里,是粤中清代四大名园之一。其前身为明末状元黄士俊(1570–1661年)的宅邸祠堂,始建于明天启年间(约1621年)。园林主体营建于清嘉庆时期,历经碧鉴海龙氏家族五代人200余年的经营,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与时代的变迁。抗日战争前期,园林逐渐衰落。
新中国成立后,清晖园于1959年及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两次重建,规模扩大至现今面貌。2013年,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现今园区占地约33亩(2.2万平方米),分为北、中、南三区,其中中部区域为古旧清晖园原址,北部和南部为新中国成立后扩建部分。文物保护单位称号主要针对中部旧园区。
园林布局与特色
旧园区(中部)
清晖旧园占地约5.1亩,以荷花方池为核心,建筑景点环绕分布,布局北低南高、西疏东密。园内建筑古朴雅致,屋顶装饰简约,出檐不大,檐角不上翘,体现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。
- 荷花方池:园内焦点,面积约2–3亩,池中曾种植水稻,体现农家趣味。岭南园林水池多呈规整方形,与北方及江南园林的自然曲岸形成对比。
- 澄漪亭:位于荷花方池中心,为赏景避暑之处。1965年,郭沫若重游时题诗:“千顷鱼塘千顷蔗,万家桑土万家弦”,生动描绘顺德水乡风貌。
- 碧溪草堂:园内最古老建筑,建于1846年,原为奉养母亲之所。门窗镌刻《百寿图》(96个寿字),曾接待邓小平、薄一波等领导人。
- 船厅与小姐楼:二层建筑,供女眷起居,旁有丫鬟楼。船厅二楼可俯瞰惜阴书屋与真砚斋,悬挂成亲王永瑆所题“绿云深处”匾额。
- 惜阴书屋与真砚斋:倒L形布局,为晚辈读书与园主书斋。真砚斋匾额原为何绍基题写,后重题。
- 笔生花馆、小蓬瀛与归寄庐:东部密集建筑群,笔生花馆为客房,小蓬瀛由宋湘题匾(取“蓬莱瀛洲”仙山意),归寄庐由李文田题匾。
- 木楼:二层主人居所,僻静幽深,登楼可览全园景致。
园内树木繁茂,水木清华,融合自然、历史与人文。名人墨宝众多,包括李兆洛、何绍基、宋湘、李文田等,凸显文化底蕴。
新园区(北部与南部)
扩建后园区达33亩,布局较杂乱,但新增景点丰富:
- 状元堂:原名红蕖书屋,纪念顺德四位状元,悬挂梁同书题匾。
- 一勺亭:仿楚芗园原亭新建,商承祚题匾,取《长物志》“一勺则江湖万里”之意。
- 沐英涧:仿余荫山房布局,二室一池一廊桥一水榭,呈十字形分布,为岭南园林经典复制。
- 凤来峰:12.8米高花岗石假山,依《风云际会图》堆叠,有瀑布、亭台,呼应顺德“凤城”别称。
- 读云轩:仿梁园十二石斋,取“云触石而生”之意,品石如读云。
- 留芬阁:纪念黄士俊,仿东莞可园邀山阁,四层建筑,前设方池。
- 九狮山与绿云假山:英石堆叠九狮形态,火山风化石假山覆绿植,游客可穿行石洞。
- 八角壁裂池:可能为黄士俊时代遗存,石灰岩砌成八角形,壁裂纵横。
文化意义与名人轶事
清晖园承载深厚历史,从黄士俊状元故址到龙氏家族园林,浓缩岭南文化精髓。园内诗词题咏丰富,如龙元任《即景》、龙令宪《清晖园》,展现园林生活情趣。1984年,邓小平视察顺德时游览清晖园,为园林增添现代政治意义。
作为自然、历史与人文融合的典范,清晖园不仅是岭南园林的代表,更是一部活态的地方史册。
来源:Quentin奇闻趣事簿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许可协议。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