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式主义的无奈与反思
1k字 •
3分钟
在这个社会混了那么久,我见识到了不少所谓的形式主义。
曾经在某连锁商场工作时,老板要求所有员工每天写工作日志,每月总结,半年总结,每年写终总结,年度计划,季度计划,月度计划,周计划,日计划,年度任务分解直至个人,听起来真令人疲惫。公司大言不惭地说:做事需要有计划,按照计划执行才能取得好结果。对此我非常反感,但人在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,端着别人的碗,自然要遵循他们的规则。人们说,不按时写这些东西年底就难以评优,评优就没法升职,加薪,更别说当上CEO、迎娶白富美、走上人生巅峰了!好吧,我屈服了,我写。
我相信从事销售的公司都有类似的要求。董事会开会研究,董事会联系总部,总部再联系分公司老板,老板找运营,运营找连锁管理,连锁管理找店长,店长找主管,最终员工写完后交回主管,再逐级上报。这一连串的过程真是令人疲惫,难道这份工作量还不及想办法抢占市场?我工作了不短的时间,从毕业到现在也只待过三家公司,前两家都是集团股份公司,现在这个显得特别小。然而几乎每家公司都要求写这些形式化的东西,我想问,这些写来干嘛?除了一点销售计划的规划和任务的约束,日志和总结有何用?我的工作表现,你只需看我的销售业绩或团队的销售成果就行,何必要这样做?
我并非文科出身,写作不在我的强项。因此我时常羡慕那些写作能力出色的人。比如在我第一家公司时,有位同期的同事因为总结写得好,一年内连续升了三级,聚会时叫他“领导”。这让我恍然大悟,原来写得好能升职加薪,这在各大公司都屡试不爽。但同时也得看运气与人脉。在一个店里的自营员工四五十人,一个分公司二十多家门店,如何才能脱颖而出?领导们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每个人写的东西,而就是那少数被领导看到的才有机会升职加薪,那还不是要靠运气和人脉。因此,在大型公司里,搞好人脉关系,再加上一点写作技巧,职位就能迅速提升,销售能力和管理能力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要。
以前,我所在的第一家公司的领导为了统计门店客户进店与订单的比例,搞了个复杂的表格,要求按照每天每小时的时间节点统计:客户数量、客户类型、年龄推算、进店路径、展柜停留时间、咨询类型、消费类型、消费能力、品牌认知度等等。这时候我作为小主管,每天要花十多分钟统计报告,又要花十多分钟制作表格,在7.5小时的工作日中,浪费了多少时间!果然,这一要求推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,完全是领导们一时的脑洞大开。
还有每日工作日志,很多公司都要求这个,我工作的三家公司也不例外。毫无意外的是,初期大家都非常积极,因为有考核,每天都要写,哪怕在家休假还是要统计团队数据上交,不交还要被扣钱。但时间一长,便没人再记得这个事情了,包括人事部,最后索性都不写了,因为大家明白这就是一种无用的工作量,写来又给谁看呢?
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每日计划。我可以计划这一周要做什么、达到什么目标,但要我写日计划就太不靠谱了。比如,今天原定销售多少金额,但我需要拜访一个重要客户,那我的日计划岂不是没有达成,要被扣钱?真是荒谬!
算了,不写了。当然了,经历了这么多,虽然我反感,如果上头说不写就要扣工资,那我也只好应声而写。
以上内容,想到哪写到哪,并未考虑逻辑性。